10位青年科學家獲第四屆青山科技獎 每人100萬元獎金可自由支配 https://img.meituan.net/smartvenus/3bda877f845be035815afd02f79b37d7978200.png@100w 3月3日,第四屆青山科技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10位綠色低碳領域的青年科學家入選,他們每人將獲得稅後1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10位青年科學家獲第四屆青山科技獎 每人100萬元獎金可自由支配
社會責任 2025-03-03

3月3日,第四屆青山科技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10位綠色低碳領域的青年科學家入選,他們每人將獲得稅後1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10位獲獎人中,有兩名是女性科學家,同時四川、廣東地區的高校首次有科學家上榜。

為助力更多科研力量投身綠色和可持續領域的科技研發,促進綠色低碳基礎科研及技術成果轉化,美團於2021年發起資助青年科學家的公益性獎項“青山科技獎”。至此,累計已有39名青年科學家獲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山科技獎評審委員會主任張濤表示,青山科技獎的設立是希望在國家低碳轉型的大背景下,能夠激勵更多的科學家投身促進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科研事業。未來,希望所有獲獎者繼續篤定前行,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科研力量。

“設立青山科技獎的目標不是追求經濟回報,而是希望能夠著眼未來,甄選出這壹領域裏的先進技術和研發人才,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表示,以科技為驅動力,是構建壹個更加綠色、更加可持續的未來的根本解法,美團願意以各種方式提供長期支持,使青山科技獎成為真正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和產業進步的社會科技獎項,成為支持中國科學研究的壹塊“鋪路石”。

img
第四屆青山科技獎獲獎名單
發掘“新面孔” 獲獎者平均年齡43歲
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6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 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實施意見》,聯合推動生態環境領域科技發展,要求重點加快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重點加強生態環境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其中,青年科技人才將是新壹輪科技變革、產業變革的創新生力軍。
如何更好地發掘有關鍵推動作用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並幫助他們潛心科研的同時獲得應有的認可,正是青山科技獎持續關註之處。早在2017年,美團就發起了“青山計劃”,聯動生態相關方在行業綠色轉型的關鍵節點進行探索。2021年,美團投入5億元設立公益性的青山科技基金,並發起“青山科技獎”,對綠色低碳領域的青年科學家予以支持。
今年獲獎者平均年齡43歲,來自材料科學、化學工程、能源科學技術、環境科學技術等學科,研究領域覆蓋生物基可降解橡膠、新能源電池材料、光熱轉化、土壤汙染治理等。其中,有兩名女性科學家上榜,她們分別是來自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的何宏艷以及來自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趙亮。趙亮秉承“分子煉油”理念在石油化工領域開展產-學-研-用的降碳減汙技術攻關,研發出系列油氣清潔化及油品轉化學品的分離與轉化技術。何宏艷探索並搭建以離子液體為核心的功能材料,幫助被認為是廢氣的二氧化碳轉化成為構成工業產品的碳資源。從降低二氧化碳的產生到“抓回”再利用,女性科學家的力量正在全面釋放。
img
何宏艷正在進行綠色介質離子液體功能材料實驗(拍攝:弘歷)

10位獲獎者來自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地高校及科研機構,廣東、四川高校首次有科學家上榜,他們分別是來自華南理工大學的王朝和來自四川大學的郭孝東。王朝圍繞生物基可降解合成橡膠基礎及工程化展開研究,“用土豆、玉米等為原材料制備成可降解橡膠及可降解鞋等制品”即將量產,可大幅減少傳統合成橡膠的碳排放及其廢棄後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這是第壹次獲得社會科技獎項”,王朝說道,這樣的認可對於他繼續深耕科研成果產業轉化有著莫大的鼓舞作用。

正極材料是鋰電池性能的瓶頸和成本的主要組成,針對目前最主要的正極材料磷酸鐵鋰,郭孝東不僅在能量密度上實現突破,還創造純鐵法制備工藝,讓生產過程達到“零排放”。“青山科技獎能夠鼓勵更多青年科研工作者靜下心來,解決需要長期攻堅的關鍵問題。”

img
鼓勵成果轉化 面向產業解決實際問題

助力雙碳目標實現,促進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是青山科技獎設立之初即定下的方向。青山科技獎評審導向中,更加鼓勵面向應用的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化實踐,更加關註有希望真正落地、產生實際效益的科技創新。

清潔能源的高效存儲與利用是全球能源革命的戰略焦點。浙江工業大學陶新永聚焦鋰電池領域安全性能提升、能量密度突破及產業化成本控制三大核心挑戰,在高比能鋰電池材料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取得突出成果,引領了科學前沿發展並實現落地轉化。未來將致力於探索全固態鋰電池材料和界面調控新技術。

為了讓精細化工行業更綠色、更高效,清華大學的徐建鴻在微尺度熱質傳遞強化機制取得突破性的理論成果,“讓化工反應發生在頭發絲壹樣細的管道中”,他的技術創新已經幫助相關化工產業平均能耗降低20%-30%。“壹個原創性的技術實現轉化,要走好最後壹公裏,最後服務於企業、產生經濟效益。”

如何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制成高附加值化合物,則成為安徽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傑的科研課題。他在原子分子層面揭示出二氧化碳催化轉化的反應機制,提出動態限域催化劑設計理念,通過“無機催化-生物催化雜合”路徑實現了以二氧化碳和水制備葡萄糖等復雜分子。

美團青山科技獎負責人表示,美團將持續聚焦綠色可持續領域,支持更多的青年科學家投身綠色低碳科研,幫助他們在成果轉化、產業應用、長期重大難關攻堅的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實現對綠色可持續發展真正有價值的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