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某经营家常菜的商家收到了一份差评。原因是用户在平台下单点了1个菜,订单备注要10套餐具,但商家觉得要求不合理,并未提供。用户认为,“我这份餐本来就有好几个人一起吃,多要几套餐具怎么了。”而商家却感觉委屈,“餐具也是花钱买的,不能用户要多少就给多少。”
真实的评价对用户、商家和平台都十分重要,很多用户下单前会参考店内评价,而商家通常会积极解决用户反馈的问题,减少差评,让更多人放心下单。但由于用户和商家看法不同,类似开头的争议差评每天都会发生,例如“西红柿鸡蛋做成甜口该不该给差评”、“点一份粥免费要小菜被拒该不该给差评”等等。在近期举办的恳谈会上,超九成餐饮商家表示曾因这类差评感到困扰。
如果商家认为差评不合理,可以进行申诉。而差评又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用户基于不好的体验做出的客观评价;二是明显不合理的差评,例如刻意编造,存在辱骂、威胁等,这类差评会由平台专门的商家服务团队驳回处理;三是用户和商家各有一定道理,平台难以判断,存在一定争议的差评。虽然争议差评占比并不高,在差评中仅占1.7%,但这类差评却让很多商家感到委屈。
在开头的案例中,商家对差评提交了申诉,由于用户和商家都有一定道理,平台通过“小美陪审团”推送给评审员进行投票判定。最终评审员们投票认定用户差评不合理,商家申诉成功,免除了不合理差评影响。
为保障用户合理评价权益的同时,不让争议差评成为商家经营中的负担,去年以来我们升级了原有的评审机制,推出了“小美陪审团”产品,热心的社会公众、用户和商家都可以报名作为评审员,对争议差评进行投票。商家和用户普遍反馈,这样的评判结果更加客观,也更容易接受。平均一个差评申诉案例,会邀请30名左右的评审员参与投票,持续24小时。当支持商家的票数大于50%,则申诉通过,平台会剔除该差评对商家评分的影响;反之则认定用户差评合理,商家申诉不成功。此外,也有极少数差评争议较大,投票结果打平,这样会按照流局处理,评论内容不受影响。
目前小美陪审团每月处理的外卖争议差评案例超过9万件,已有上百万用户以评审员的身份参与过外卖纠纷争议的评判。每月有约5万外卖商家通过公众评审的方式申诉成功,免除了差评影响。
与此同时,我们在整体的差评反馈流程上也做了进一步优化。如果商家对差评不认可,首先可以先通过留言的方式和用户沟通;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可提起申诉;当平台难以评判时,会将商品详情、用户评价、商家申诉理由等信息推送给小美陪审团,邀请评审员参与投票。
我们珍视每一条真实的用户评价,因为无论好评还是差评,都将督促平台和商家进步,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希望不合理差评成为商户经营中的困扰。今年4月,我们面向全体餐饮商家,发起“繁盛计划”,通过沟通、发展、服务、共建四大机制建设,进一步提升商户体验。借助公众评审机制解决差评纠纷,可以增强生态参与方之间的信任、理解,是“繁盛计划”深化沟通和共建的一个缩影。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持续通过公众评议的方式,积极听取各方意见,不断完善平台规则,优化平台治理,共建良好的外卖生态。